统筹布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正当时 |
|
|
|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早在2003年10月已铺展开来,2004年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2005年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随着近年来国家紧锣密鼓地推进各省市信用信息建设工作,征信信用体系建设也逐步步入正轨,但仍存在社会信用记录缺失、信用平台覆盖群体不够广泛、社会诚信意识偏低、社会征信机构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要求,解决征信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务院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为达到这一要求,国家及各省市各部门建立了以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为基础的统一平台,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全部接入各省市并投入使用。“信用中国”网站在上线一年半的时间内,公开了各类失信违法黑名单、信用政策等信息,网站访问量超1.2亿人次。“信用中国”等官方平台的全面建成,不仅充分体现了各省市对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打造良好征信环境的重视,也带动了社会全体一起参与到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主动积极性。 在国家大力推进征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民营征信机构也努力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央行有效覆盖了8.6亿人的个人征信信息,但其中约有5亿人没有自己的信贷记录,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壮大也许可以填补这部分市场的空白,而以立木征信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或能为征信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民营征信机构目前虽然不如央行来的权威,但不管怎样,行业的未来还需要社会群体的共同推动。 除此之外,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发展也收获了不小的成果,如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已为超过8.8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累计查询量超6.3亿次。数据库不仅在数据的总量和质量上有所提高,查询量地大幅提升也说明征信市场的需求确实很大,并且数据库的建立给社会群体查询征信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四个重大进展”,分别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信用服务和信用应用”四个方面的重大进展。2016年,统一社会信用证代码作为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数字身份证”,正式实施应用。5月3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为诚信主体提供低交易成本、快审批通道等服务,同时对失信主体进行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的约束惩戒。同年9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了近5亿条公共信息,包括各类失信黑名单、行政处罚等重要内容。 国内征信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不明朗的阶段,但随着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加强建设,社会信用环境将逐步净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意识到信用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征信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丰富,行业机构的差异化会形成交错互补的格局,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势必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