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收入差别、声望高低、发展空间预期、择业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当前职业取向多元、选择自由与传统职业成见、求职定势存在分歧甚至冲突;开放竞争与关系社会并存;职业公平理想与现实地位失衡;职业流动加剧、职业期望值升高,但爱岗敬业与职业忠诚度降低,职业伦理缺失。 裸辞:与其在工作中纠结,不如在理想中爆发
“你敢来一次没有下家的裸辞吗?”这是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中正流行的一句话。当50、60、70后不理解,甚至没听过这种前卫的职业行为时,裸辞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裸辞理由主要集中在待遇低、工作压力大、不感兴趣、没发展前景等方面,当然还有“为了爱情”等浪漫因素。
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的85后王帅(化名)就递上了辞呈,虽还没找到下家,且只有一个开餐饮店的初步想法。人事部门的答复是,年底已有6人辞职,一时忙不过来,再等几天。
父母没想到,王帅会辞掉这份当初从几百名应聘者手中抢来的工作。而他的解释是,辞职的想法已酝酿一年,没兴趣、工作压力大、收入太低,使他最后做出了决定。“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从业志向并不在此。”王帅说,这是一种解脱,与其在工作中纠结,还不如在理想中爆发。
智联招聘在春节后发布的白领秋季跳槽调研报告显示,53%的白领已完成或正准备跳槽;而刚入职的90后群体中,有跳槽意愿者高达67%。前程无忧最近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55%的求职者最近一次跳槽方式为“裸辞”,高于39%的“骑驴找马”型求职者比例。
记者了解到,人才市场常年招聘的职业包括营销和客服,岗位流动性非常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一些年轻人被说两句就甩手走人,走前还得一天不差地给他们结工资。而在一些工厂,90后的年轻人最不稳定,一走就是一群人,随意性大,在用工荒大环境下,他们不怕找不到工厂接收。
频繁跳槽伤人伤己
“以前总相信树挪死、人挪活,现在才发现,人挪多了也会死。”对于一些求职者来说,频繁的跳槽经历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尝尽苦果。“这已经是我两年来第三次跳槽了,希望这次能找到一个真正满意的工作。”今年24岁的张一涵告诉记者,每次跳槽后都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单位部门领导对于跳槽过来的人不是很信任。
“最严重的一次,一个离职员工一夜之间把办公室10多台电脑的硬盘全部取走,然后人间蒸发。公司重要信息丢失,业务一度陷入瘫痪、损失惨重。报警至今仍没法破案。”对于长沙企业主唐经理来说,最让他心烦的事情就是员工频繁跳槽。“如今年轻人职业流动性大,一个岗位待不上几个月就要走,而且是不打招呼就离职。”
“每次招聘必问职业忠诚度,我们现在只敢招收有经验的人才,而且对跳槽变得越来越敏感。”海口某外贸公司的总经理符麒说,“每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招聘和培养人才,培养完后又流失,让我们这些小企业不堪重负。”
在过于频繁的跳槽中,员工容易表现出轻言放弃、敬业度下降,仅仅将工作视为跳板或谋生手段。这些是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坚守职业伦理提出了新挑战。
职业可以流动,伦理不可流失 职业流动和职业伦理之间并不冲突。职业伦理是指对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鼓励爱岗敬业和恪尽职守并非反对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更不是贬斥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
部分企业经营者和单位主管认为,正常的员工跳槽对单位来说是双刃剑,并不涉及职业伦理。真正让单位反感的是工作时三心二意,没有工作激情和责任感,属于“混日子”的那些员工,尽管他们也许一辈子只呆在一个单位而不跳槽。符麒认为:“那些有能力并且工作积极的员工为了更好的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而跳槽,我们能接受。但如果自身不踏实肯干,只知道抱怨薪酬太低、心猿意马的员工,才属于没有职业道德的人。” 无论如何跳槽,对员工和企业而言都需要坚守一个法律的底线。员工在跳槽时以及跳槽后都必须谨守合同,无论是对商业秘密的保守还是评价原有单位都不能违反合同。而新单位也不能对跳槽来的员工有各种歧视性的规定。无论是社保的缴纳,还是合同的制定,都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同时不能有歧视性的条款或霸王条款。 在职业道德方面,员工应保持跳槽前后的工作态度一致性,以及跳槽后尽量不损害原有工作单位的利益。对于从业者而言,如果在掌握原公司大量商业资源后跳到另外一个公司从事同样的工作,损害到了原单位的利益,那么这样的跳槽就属于损害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行为。
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导企业和单位建立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如为在职员工建立职场诚信档案,记录员工履职行为,给优秀员工提供一份实现自我价值的“背书”;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引导员工将个人发展更好地融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