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高端人才引进的评价机制 |
|
|
|
一个科学完备的评价机制,并非是对人才引进的消极遏止,相反,恰恰是对高端人才的积极保护。 □本报评论员夏远望 广揽高层次急需专业人才,突出服务性、保证公正性……10月9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得人才者得天下,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对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围绕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搭建工作平台,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最近,伴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对高端人才的渴望,更成为各地加快创新发展的一大诉求,在此背景下,我省高端人才引进步伐明显增快,成绩可圈可点。 然而,在人才流动的大潮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多年前有一则旧闻,在某地一家科技公司任总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突然去向不明。“海归”为何不辞而别?原因是接到该公司员工对其身份质疑的报料后,记者已着手展开调查。花了不菲代价,结果上当受骗,此类事件虽然概率低,然而一旦出现,影响就非常恶劣。基于高端人才的重要性,在引进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既积极又稳妥,既开放又谨慎的态度。 健全社会化评价机制,可以让我们在高端人才引进中鉴别真伪并预防某些失误。高端人才,不同于一般人才,专业性极强,其技术的真实含金量,用人单位或企业很难准确判断。而在求贤若渴的竞争大环境下,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投智”失误。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韩春雨事件”,日前包括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在内的12名学者,实名证实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呼吁第三方介入。在事件尚无定论时,其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仍获得总投资2.24亿元的财政性资金,不免有失稳妥。该事件虽然发生在河北,对于渴求高端人才的河南来说,也有一定警示意义。 在引进高端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加强筛查审核。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包括职业证明、以前的工作和受教育状况、个人证明、犯罪记录、民事诉讼、信用记录,还要对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障号码等基本要素进行确认和检查,并引入第三方权威同行专家评审机制。作为第三方,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尽量保证客观公正,权威同行专家对被评议人的学术成果,一般能够做到鉴别真假,判断高低。挑选权威专家,同样要跳出“小圈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择,避免行业“业霸”、“科霸”的影响。健全纠错机制,发现人才引进重大差错后,对相关负责人要严厉追责。 “引智”更要“选智”。一个科学完备的评价机制,并非是对人才引进的消极遏止,相反,恰恰是对高端人才的积极保护。我们引进的高端人才,绝大多数是真正的行业翘楚、科界精英。健全评价机制,营造更公正的发展环境,让“南郭先生”无处藏身,高端人才的活力才能在中原大地充分涌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