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探索选人用人德行考核机制 诚信档案记录干部道德账 |
|
|
|
我省近日出台的《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定,各级部门需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个人报告事项、廉政记录、考核结果、受表彰情 况、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息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并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把诚信守法、道德教育和信用建设业务内容纳入公务员初 任、任职、专门业务和在职培训范围。 信息入档 公务员建立诚信体系 人无信不立,党员干部必须先做诚信表率。 在台州市黄岩区,3.6万名党员干部人人都有一份个人道德诚信信息档案,当地建立了党员干部道德诚信管理体系,并进行量化考核。在此基础 上,黄岩区加强公务员道德诚信建设,将全区的公务员纳入党员干部道德诚信管理系统,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处长效机制,推动公务员队伍成为引领社会正能量的 标杆。 每个月,黄岩区有关部门都会把相关信息收集起来,反馈到系统,包括公务员履职履责、奖励惩处、个人信用等5大类35项信息及相关证明,基本 涵盖了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各类行为,由专门的信息征集管理办公室审核后录入道德诚信档案,并量化评定先锋A级、合格B级、警示C级、整 改D级和不合格E级5个等级。该区还建立了涵盖纪检、组织、公安、法院、行政执法、金融等机关部门联动的监督机制,设置“预警红线”,强化日常监督提醒。 每月末,系统自动为B级对象发送短信提醒,督促改进;每季度末,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对C级对象进行提醒谈话;每半年向D级对象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 改。 黄岩还将道德诚信等级与公务员评先评优相挂钩。截至目前,该区有18名拟提任副科级的公务员因道德诚信未达到A级而暂缓提拔,25名机关公务员因道德诚信为D级被诫勉谈话。 以德为先 评价有正面也有反面 诚信是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领导干部德的考察,已经成为我省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11年,我省便在宁波、湖州等地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浙江省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考察评价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了准确识德、全面 察德、科学鉴德、举贤重德的考核机制。我省对“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进行逐层分解,形成具体的评价要点,把对德的抽象要求转换为具体 指标,让德“易识别、看得见、可比较”。 根据该《办法》,我省专门制定了一张《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考察评价测评表》。记者在这张表格里看到,上面包括了23个正向评价要点、15项反 向测评指标。在正向评价要点中,将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四德”作为指标,每项指标设置若干评价要点。同时,选择群众意见比较集中、 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负面现象作为反向测评指标,包括“不敢坚持原则、做老好人”“追求轰动效应”“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追求享受”“作风 不检点”等,并设置专栏,请参评人员提供具体情况说明。 那年,我省针对德的考察在市县乡集中换届和省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进行了全面运用。在那次换届考察中,共有44名干部因德的考核不过关被取消提名资格,79名干部因德的评价不高被诫勉谈话、调离原岗位或者免职。 “三圈”考德 八小时之外考核干部 “党员干部在8小时之外不得有下列行为:不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不履行赡养义务,不遵守社区管理规定或村规民约……”这是今年上半年,开化出 台的《开化县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列出的“负面清单”。在这份“负面清单”上,明确列出了“12个禁止行为”,党员干部8小时之外的 表现情况,将纳入所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并作为个人年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如何对干部考察得更全面?我省各地拓宽考察范围,将德的考察从“工作圈”延伸到8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及时掌握领导干部一些言行小节。 作为浙江乃至全国的试点,湖州很早就把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表现提到了“考场”上。该市在全市范围实施立体开放、更多群众参与的“两圈”考 察。在考察过程中,考察人员深入到被考察对象生活的圈子中去,“一听、二看、三谈”,最后经过汇总、核实和综合分析,对考察对象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 评价。 在绍兴市各个社区,只要该社区居住着在职干部,社区主任手中都有一份在职干部名单,让干部们接受社区的监督。对新提任人选和后备干部人选进 行考察时,考察组成员会到考察对象所在社区,走访社区干部、物业、邻居等,了解考察对象8小时外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参与公益活动,处理邻里关系等方 面情况,并与“工作圈”表现相互印证,德不服众便予以否决。 |